口吃是一种儿童心理发育异常性疾病和问题。儿童口吃时除了因为气流阻断、发音困难而说话重复、间断的同时,还会因情绪紧张而出现吐舌头、清嗓子、挤眉弄眼、摇头晃脑等异常行为表情,容易引起同学和周围人的嘲笑、指责和孤立,从而伤害儿童的自尊心,严重阻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。
造成口吃的原因有哪些?
1.家族遗传因素
调查研究发现,口吃患儿中约半数可询问到家族遗传现象,家族成员中有过口吃患者,可能与口腔肌肉或者语言神经中枢的遗传发育问题有关。
2.模仿因素
儿童在2-6岁语言学习时期,因为好奇或者好玩,模仿看到、听到的他人的言行举止。此阶段如果接触到口吃患者,就会模仿其说话的样子而染上口吃的行为习惯。
3.心理障碍因素
在儿童语言发育时期,家庭关系不和睦、生活环境突然变换、父母的暴力虐待或者过于严厉等,都会使儿童产生恐惧、惊吓、焦虑、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障碍,从而造成儿童说话不连贯、反复等口吃现象。
4.生理原因
研究发现,部分口吃患儿存在脑神经的发育异常,提示口吃现象的发生可能与某种生理缺陷或异常有关。
儿童口吃怎么治疗?
口吃的治疗,是一种神经行为异常的对症矫正,主要是针对导致口吃的语言交流沟通方式进行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。这需要家长或专业机构进行正确的引导。
发现儿童口吃初期,可以先尝试家庭矫正,改变与儿童的语言交流沟通方式。正确对待2-3岁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期,必要时到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+心理治疗。
1.改变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方式
多数口吃患儿是聪明、敏感、自尊而内心脆弱的,常常因为受过心理伤害而容易紧张胆怯,特别担心自己说不好话而被别人嘲笑和看不起。
矫正与这些儿童的语言交流沟通方式的关键点是忽视、不在乎他们说话的方式和速度,耐心、赞赏、全神贯注地倾听,忍着不要去帮助或者安慰,您的任何关注或试图帮助都会提醒孩子说话有问题了,会唤醒他/她痛苦地记忆。
2. 正确对待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期
2-3岁儿童处于语言交流学习的爆发期,表达欲望强但经验不足,经常会出现说话不连贯或者重复的现象。此时此刻,家长千万别紧张,更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“口吃”的帽子。
家长需要的是耐心缓慢地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沟通,鼓励欣赏孩子用适当的速度和方式表达自己。相信孩子,随着语言词汇的积累丰富,会流畅顺利用语言地表达自己的意愿。
3. 语言训练+心理治疗
当孩子出现口吃这种语言交流障碍时,家长自己不能调整矫正好时,不要忌讳到专业机构进行规范的治疗矫正。目前,对口吃的治疗矫正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语言训练+心理治疗。
语言训练是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呼吸吐气、发音、语速、断句、朗读等训练。
心理治疗是通过心理医生和儿童及其家长的谈话,减轻对说话产生的恐惧和心理压力,重新建立说话和语言表达的自信心。
若伴随有智力障碍等其他异常,则需要评估口吃儿童对训练矫正的接受程度,选择个体化的治疗。
特别要注意的是,除了治疗外,还需要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,不要嘲笑、模仿儿童的口吃行为,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社会和家庭环境。